11月15日,筆者從正通煤業公司雙創中心獲悉,該公司今年申報的13項科技創新成果,全部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專家組織鑒定,科技創新成果豐碩。
今年以來,正通煤業牢牢把握“科技創新”這一關鍵變量,以“科技治災”和“智能高效”為兩條創新主線,通過不斷優化體制機制、深度融合產學研用、持續夯實創新人才隊伍建設,使得創新創效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
“機制+平臺” 激活創新“一池水”
11月3日,該公司雙創中心組織考核各單位的10月份創新工作。
提升科技創新水平,完善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是基礎和關鍵。該公司成立一把手任組長的創新工作領導小組,并設立雙創中心全面負責創新推進工作。各基層單位則建立創新專員和創新小組,構建起完善的創新工作組織架構體系。
體系健全,方法更要活。該公司創新實施“3+3”創新管理法,在集團公司“群眾性創新、技術創新、管理創新”基礎上,增加合理化建議、提案改善、挖潛創效等基礎創新項目,并制定《全員創新創效激勵管理辦法》。他們通過定時立項、定時驗收、定時獎勵等方法,為職工創新工作提供有力的機制保障。
為鼓勵職工創新,該公司搭建“線上+線下”全員創新平臺,開發微信小程序,職工隨時隨地可以通過手機提交提案改善、合理化建議等。他們推行重大科技創新“項目化”管理制度,從立項調研、合同簽訂、費用歸集、過程管控、成果推廣等全流程跟蹤,保證創新研究推進有序,成果運行長久有效。該公司還成立“頂板水防治實驗室”“沖擊地壓防治工程研究中心”兩個創新研究平臺,為技術人員開展創新研究提供專業平臺和廣泛支持。
“外引+內培” 織密創新“人才網”
人才在科技創新工作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,是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第一資源。該公司通過“外引”與“內培”,加強高端人才引進與基礎力量培養,建立了一支強有力的創新人才隊伍。
10月15日,長武縣“礦大夫”專家工作站在該公司掛牌成立。該公司高度重視行業專家引領作用,引進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南生輝教授、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竇林名教授、山東科技大學王剛教授等14名專家,組建成立“礦大夫”工作站,就礦井災害治理、智能化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探索。該公司還與10多家高校、科研院所組建技術創新聯盟,不斷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。
在“內培”方面,該公司通過制定人才發展規劃、實施創新人才培育計劃和能力提升工程,持續提升技術人員創新能力。他們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“傳、幫、帶”作用,成立徐春香、宋士康、段西亮3個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,先后培養專業技術人才30余人。
“科創+群創” 結滿創效“成果倉”
10月底,隨著該公司205工作面回采結束,《大埋深、高地壓條件下礦井多種水害防治》創新研究項目按期完成,順利通過集團公司驗收。
在完善的創新機制及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下,該公司創新工作成效顯著,不但突破一大批關鍵技術難題,在經濟及社會效益創造方面更是成績斐然。
《大埋深、高地壓條件下礦井多種水害防治》項目是該公司總經理張金魁負責開展的一項技術創新研究項目。該項目是全國首例頂板水治理工程,在地層原生裂隙與采后裂隙發育探查研究、水文地質特征研究、地面頂板含水層注漿改造堵水、減水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。通過此項目,該公司直接經濟創效1200余萬元,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個,發表科技論文2篇。
據了解,該公司今年重大科技創新立項26個,直接創效近6000萬元,獲得授權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81項,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。
11月1日,該公司設備管理中心創新專員樊凌云提交了“關于叉車貨叉延伸臂”的提案改善項目,這是他今年提交的第18個提案改善。除科技創新項目,該公司自主創新也收獲頗豐。據統計,截至10月底,該公司今年共征集提案改善1890條,合理化建議510項,群眾性創新177項,技術創新168項,實際創效達3980余萬元。